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部署
索引号:shg33/2020-99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古城街道办事处
发文日期:2020-03-19
名称:奔六的“老战士” 西城社区——杨 鑫

奔六的“老战士” 西城社区——杨 鑫

今年的年味很淡,朋友圈、微信群被各种疫情信息刷屏了,想给亲朋好友发些祝福信息也没了心情,偶尔蹦出几条拜年短信也不愿回复。西城社区工作群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六个伙伴的关注,“疫情升级,“大妍”在家电话沟通(腿骨骨折),其他人明天9点到单位,开始入户摸排”,这是社区书记“老杨”(昵称)发的工作信息,也是这条信息拉开了西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序幕。

“老滑头”是我给他N多个称谓的一个,“老”——66年生人,是三个社区20名社区干部中最年长的一位;社区工作18年,守护西半城18年,陪伴了一批批老户、迎来了一批批新户,经历了古城保护开发的变迁,大好的青春芳华全部献给了他所守护的大古城。“重点户”娓娓道来,“疑难杂症”手到病除,长时间工作经验积累使他真正成了处理群众问题的行家里手,社区的“领头杨”,遇到问题“点子多”眼珠一转主意就来了,给人第一感觉是个“滑头”,可工作却是杠杠的,连包片单位都知道他的“大号”,愿意和他共事!疫情升级机关干部充实社区一线,区城管局分包西城社区,李泽星局长找到老杨直接表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资想办法也支援,只要是你老杨提出来的我尽最大能力满足,所有人你统一调配”,满满的诚意也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印家、东扁担、西扁担、林家、老仓、碗家、西小四条、天心、西三条、北马道、西城根、邮局楼、邮局平房、建设楼、柴禾市、西二条、居民前、古桥、西顺城、白房子、南马道、兴顺、古桥楼、西登云、建设、后登云、西五条、人民、周家沟、7栋平房、西九条、万字、红旗、胜利、西安家、太平,36条胡同这就是他的“西半城”。疫情防控指令下达,要求对居民逐户逐人进行排查,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也非常大,用原来的台账(2019年他带着其他五位战友先后进行了两次入户排查,建立了详实的基础房产、人口信息台账)顶也能轻松完成任务,他却对伙伴们说:“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我们要做实;要逐户走访、逐人登记、详实了解人口居住流动信息,温馨提醒做好防护”,大年初一开始大家带着单薄的口罩、一支笔、一本账开始了第一阶段“战疫”。六天时间,走访1199户,登记2637人,建立五本台账:常住人口台账(865户,1855人)、流动人口台账(334户,782人)、流动人口未返乡人员台账(259户,600人)、流动人口返乡人员台账(36户,86人)、返乡探亲人员台账(14户,41人)、本地租住人员台账(25户,55人)为重点人群重点管控,动态监控人口流动信息打牢基础。

外来人员是重点,他办公桌上蓝色文件夹记录了所有“战疫”期返关人员信息,拿起文件夹就是要去了解信息、开启14天隔离期。随着部分企业开始复工,大量的流动人员陆续返回,他带着同事们不分昼夜第一时间到家中,签订承诺书、居家隔离单,反复确定一家人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送去了“五个一”(一个口罩、一个体温计、一瓶消毒液、一张表格、一本宣传单),这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为了方便居家隔离人员,主动与他们建立了“爱心互助微信群”。每天2次测量体温询问生活情况,真正做到了“每户有人盯”。

“你怎么又没带口罩”,他总说“忘了,不习惯”,开始以为他真是不习惯,后来才知道是不舍得。他把街道发的口罩都“藏”到柜子里,别人每天一个,他自己一个口罩要带好几天(口罩紧缺,每天下片入户5小时,用不了1小时就全部塌湿根本就用不了),最后明确对他说要为伙伴们负责,他才改了这个“陋习”。

最冷的几天室外温度零下10几度,每个人入户回来手都冻得通红,勤洗手是最基本的防护要求,可一洗手水龙头放出来的是刺骨的凉水,洗着都扎手,问他:“不是有热水器吗?怎么还都是凉水?”,他说:“有,放放就好了”,也许是太相信他了当时也没深究。过几天一看还那样,他说了实话:“热水器坏了、管路也不行,修理要千数块钱,这样也习惯了”,有的只是心酸!

纸张两面用、一年加班用餐屈指可数、办公室日光灯成了独眼也凑合用、15块钱的水管喷头也舍不得换、四个电水壶坏了两个………精打细算又有了一个称谓“老抠”, 他真正把单位过成了自己的小家!

武汉封城了,全国疫情地图的颜色在一点点加深,高速、车站、小区监控升级每天各个渠道推送的信息越来越多,每一个信息都需要核实,社区就一部电话大家都习惯的不占用,手机通话成为常态,“煲电话粥”成为常态,“额度不够”也成为常态,也许100元的电话费不算什么“大钱”,可与他们她们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相比确无法用等值去衡量,每天的电话还在继续,而那部电话永远是居民热线。

54天了,“老杨”休息过2天,他是个“铁人”吗?不是!已经“奔六”了,头发白了、腰也有些弯了,人前步履如风不服老,中午却靠着椅子、脚搭在桌子上虽不雅观但他能睡一会,下午还有忙不完的事。每天的表格不断,中午加班、晚上加班是常事,带着老花镜认认真真的修改填报每一个数据,“103岁,与户主关系孙子”这是人口排查信息里的一条数据,这么明显的错误在平时不可能出现,长时间盯电脑年轻人都受不了别说老同志了,眼睛有时都是重影。那两天假是亲人过世回去奔丧(习俗是三天出殡),第三天他没有送亲人最后一程而是回到了工作岗位,居民前胡同一居民精神病复发他和派出所的同志一起又整整忙了一天送治、协调看护,他只是默默的在做没有几个人知道。

青龙人耿直的性格在他身上完美体现,说话大嗓门有一丝乡音,微黑的“战斗脸”总是倔倔的,有一天听不到他的声音就有些失落,好像家没有了主心骨、干活没底,这是社区其他人的共识。

同事“大妍”腿骨骨折她片区的排查任务自然落到“老杨”头上,西九条、西九条新房逐户排查,11点电话响了,隐约听见是问他中午能准时回家吃饭不?很温柔的回答:“一会就回去”,还很诧异今天是咋了转性了?会“好好说话了”!“今天是你嫂子生日”。战疫以来他一直在“疫”线,父母年岁大了他没有时间照顾是妻子隔三差五买点东西去看护老人,儿子放假回来他也没怎么和孩子相处,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丝丝亏欠。

从南到北,穿大街过小巷,“巡视领地”,时不时有人打招呼“书记又下片了”“疫情过了喝一口”“领导今天又忙啥”朴实的言语、一丝温情,这时的“倔老头”也会露出和煦的笑容,逐一点头致敬!每天他的行动轨迹是有重合点的,13个小商店、小超市必进,遇见的环卫工人必问,每次都是温言细语提醒“戴口罩、注意不要人员聚集,帮忙看着点有外来人员给他打电话”原来这些都是他的“堡垒户”。“张哥、李姐、惠哥,有返回人员吗,最近串亲戚的多不?”这些都是他发展的片长,一条胡同一个片长,发挥居民人头熟、情况明作用,也进一步把社区触手延伸、使我们的眼睛“更亮”。

辖区低保户、残疾人、特困供养人员等“特殊群体”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情况更是时时刻刻牵动着他的心,家中慰问,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物资,测量体温、屋内消杀忙了起来。同时嘱咐社区同事通过电话询问、微信视频等方式,实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况,共同携手度过特殊时期,在防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平日里购买生活用品的这件“小事”,却成了居家观察居民的“大事”。为了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他又拿起手机建立“爱心便民微信群”,联系老市场的“诚信商家”,提供线上购买果蔬粮油、免费配送到家服务,架起商家和居民沟通的“连心桥”。降低了集聚性的传播,减少感染风险,让居民能够安心在家。

“心疼你们,感谢你们,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疫情”,“山海关没有疫情发生,你们也没白操心”“带好口罩,注意防护,都注意休息”……居民们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不仅温暖了老杨和社区兄弟姐妹们,也是对社区防疫工作的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的信心。

打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