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部署
索引号:shg11/2023-439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生态环境分局
发文日期:2023-06-14
名称:探索三维度源头防治 构建防治工作新格局 ——山海关区开展石河总氮削减工作

探索三维度源头防治 构建防治工作新格局 ——山海关区开展石河总氮削减工作

今年以来,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局山海关区分局坚持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工作理念,全区纳入国家、省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目标的断面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劣Ⅴ类断面。构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工作新格局,从点、线、面三维度入手,源头防治石河的总氮污染,不断巩固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

一、厘清入河排口点源头,深入开展入河排口整治提标

勇于攻坚克难,紧盯排污口整治关键环节。在全面完成入河排口整改基础上,结合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作,区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会同各部门建立“查、测、溯、治”的长效机制,针对各类排口的整治要求及标准,进行现场巡查,对于发现的问题,按照各相关部门职责进行交办,推动排污口排查整治提档升级。

摸清生态底数,统筹水生态空间情势。开展总氮溯源,通过现场勘测、精准溯源、控源截污、系统治理等举措,把握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情势,摸清涉水涉氮企业、傍河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河湖缓冲带等情况,系统分析水生态空间本底状况和短板弱项,构建“一河一策、一图一清单”,推动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二、探索入海河流线源头,加强开展专项行动

充分发挥分局、镇街、村委社区三级联动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山海关区石河总氮治理与管控专项排查方案》,集中整治沿河污染,强化农业农村污染“三同时”监督检查,累计巡河6147次,打捞河草8立方米,清理垃圾1698立方米,腾出占用岸线长度0.16公里,出动执法人员94人次,巡查河道长度1265余公里,劝阻取砂群众4人次,平整河道300米。持续推动碧水提升攻坚战、实现河流石河断面总氮浓度改善任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大辖区主要河流岸线巡查保护力度,从而全面提升辖区水生态保护工作。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暨入海河流综合治理行动。以城乡环境与入海河流双线合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专项汇报工作群,每日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每半月召开工作调度会,集思广益解决难点问题,通报各责任单位工作汇报情况,形成比拼学、抢抓干的良好局面。共出动巡查车辆123台次、共出动人员205人次、发现问题424处,已全部完成整改。开展河道保洁,排查养殖场(户)35家次,散养户76家、养殖密集区15处、乡村交界区、坑塘、沟渠及偏僻地带10处。并发放“告知书”120余份。清理田间地头、农村垃圾、河道边沟、街巷路及道路边垃圾2154余方。聚焦“八清标准”,统筹好各类资源、形成合力,切实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三、掌握综合环境面源头,系统开展综合环境治理

以水防办、河长办为抓手,持续探索石河永葆水清岸绿之道,确保在河流领域实现“人水和谐”生态格局。一是以多级管控为保障,聚势“人水和谐”体系化。实行包联到镇街、责任到个人,形成各级河湖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治水生态链。既要梳理、细化各级职责清单,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责任体系,又要发挥水防办的牵头抓总作用,协同形成水治理的“龙头力量”。

以智慧监测为引领,助推“人水和谐”数字化。利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平台功能,以信息化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高效化、智能化、可视化,打造“互联网+治水”智能化监管模式。

以共治共享为主调,营造“人水和谐”全民化。一方面,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等途径,增强居民对石河保护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不断拓宽居民多元参与的互动渠道,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开展爱河护水志愿服务行动等互动形式,让居民真正成为“人水和谐”发展成果的参与者、治理者与共享者,共同建设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关城。

山海关区将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旅游旺季环境质量保障工作的政治责任,继续以三项举措为抓手,不断夯实石河总氮消减工作。勇于探索创新,积极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试点工作,推动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共绘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山水宏图。

打印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