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jyj/2024-625 | 主题分类:科技、教育 | 发布机构:教育和体育局 |
发文日期:2024-09-10 | ||
名称:对政协山海关区第十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3号提案的答复 |
对政协山海关区第十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3号提案的答复
朱金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传承发展山海关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开发乡土特色校本课程,守护民间文化记忆
一是完善机制,推进民间文化建设。各校成立乡土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整合校内资源,配备指导教师,切实做好本土文化进校园工作,利用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培育乡土情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是借鉴典型,助推乡土教材编写。积极向先进省市看齐,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推进文史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优秀教师成立山海关乡土教材编辑委员会,共同谋划、整理、编辑、完善适合区情、学情的乡土教材,让家乡文化入脑入心。
三是拓宽渠道,加快乡土教育进课堂。利用广播、电子屏、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平台对在校学生开展乡土题材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主题班队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提升学生用家乡话讲述家乡故事的能力。
二、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厚植民间文化沃土
一是挖潜特色资源。山海关资源禀赋天成,文化底蕴厚重。拥有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长城文化之乡、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众多美誉。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长城文化、海洋文化、军事文化、闯关东文化、书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众多文化齐聚关城,为传承发展山海关民间故事和传说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二是打造特色阵地。目前,我区已打造国家、省、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5个,借助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京津冀书法教育基地),开展面向山海关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同时,以“长城文化”为依托,深挖长城、边关、军事、明清等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以长城博物馆、古城历史博物馆等7家博物馆为“主体”,以角山、长寿山和河北英皇马术俱乐部为“两翼”的古城文化、长城文化、劳动体验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国家级“长城文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三是培育特色品牌。围绕“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先行区”发展目标,教育系统找准工作突破点、发力点,依托基地加强与高等院校研讨交流,以中央《长城、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契机,借助河北省独具长城、大运河两大文化公园名片的优势,我区基地已经与沧州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努力实现师生异地实践交流,寻求长城与大运河两大文化主题的碰撞与交融。
三、推进关城研学旅行实践,传承民间文化根脉
一是设计体系化研学校本课程。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讲好家乡故事,传承家乡文化。其中,区域精品课程有一关景区《雄伟长城跨万里山海雄关数第一》、古城历史博物馆《六世雄关依旧在沧桑岁月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一馆阅山海纵看长城史》、老龙头景区《龙首探秘行洞见古今事》、闯关东景区《艰辛闯关路铸就关城情》、兴儒博物馆《回望明清再颂经典》研学课程体系,反哺指导全区中小学校研学实践工作。校本特色课程有获评河北省精品课程一等奖的南园小学《山海关长城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以及铁路小学《启体验教育之航,扬龙头文化之帆》校本课程和渝东街小学“家乡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等,不断丰富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内容。
二是打造专业化研学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对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认识,鼓励语文、地理、历史、综合实践、劳动等学科教师以及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担任研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以学校教师为主、专业研学机构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体系。
三是开展多元化研学实践活动。开展“关城石榴籽同心共交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研学活动,重温民间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例。开展“长城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15次,参与学生达8000余人,通过参观长城博物馆、观看大型室内史诗演出《长城》、“长城故事我来讲”等,让长城精神薪火相传。广泛开展“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实现全区14所中小学全覆盖,“关城小导游”们利用假期义务为游客说家乡人讲家乡事,连续3年被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2024年8月13日
领导签发:
联系人及电话:陈红军 5050378
抄送:区政府督查室、区政协提案委员会